孩子進入可怕的2歲後,每天的交流中,說最多的就是“No”字了。
➡️要不要吃飯,“No”!
➡️要不要出去玩,“No”!
➡️我們睇書書吧,“No”!
其實,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期,隨著語言的發展,他意識到語言可以用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。
⚠️想要用“NO”來告訴大人:我要自己做主!
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,作為家長如何做才好呢❓
1️⃣用遊戲化解矛盾
比如孩子把玩具扔的遍地都是,如果要求孩子和我一起收拾玩具。得到的回應往往是否定的。
✅可以說:我們來玩送玩具寶寶回家的遊戲,看誰送的玩具寶寶多?
當孩子覺得這是在玩遊戲,而不是媽媽在要求他做事情的時候,他往往是很樂於參與的。
2️⃣盡量給孩子選擇權
孩子說No背後的心理訴求往往是[我要獨立]。所以不妨給孩子多一些選項,讓他有選擇權。
🙅🏻♀️不要說:我們吃飯,好嗎?
✅要說:你想要吃麵包還是牛奶呢?
3️⃣巧用孩子愛模仿的天性,比如孩子不願出門
✅媽媽可以說:“我要出去玩了,先穿好鞋,這樣才能出門。寶寶,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出去玩呢?我們一起穿鞋吧。”
你先把鞋子當著孩子的面慢慢穿好,孩子就會跟著你慢慢自己把鞋子給穿好,其中可以多一些鼓勵。
4️⃣改變說法,讓孩子有準備
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,不要總是用命令和要求的語氣,不妨再讓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提前和他們說,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。
比如說孩子正在看電視,但是一會要吃飯了。
✅家長就可以和孩子說:“再等10分鐘我們吃飯,就不能看電視了。“這樣不至於讓他們感覺你是在逼迫他們。
🎀家長記得兩件事‼️
🔸家長自己不要經常說不🔸
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是父母,如果父母與孩子每天的對話中有過多的“不”,孩子每天接受的信息中也就有大量的否定詞,他就容易學會說“不”。
當然,並不是不要說不。而是有選擇的說“不”。如對於涉及到孩子安全的事情,就堅定地說“不”,對生活中的其他情況,則要謹慎的使用“不”。
🔸幫孩子擴展表達方式🔸
有時候孩子說“不”只是一種慣性。平時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意願。
舉例,家長:若我們問小牛,你要不要吃青草?他會怎麼回答?
孩子:要。